中秋节的饮食习俗与传说(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)
中秋节以圆月作为人们团圆的标志,表达思念故乡、思念亲人之情,祈求丰收、幸福,已成为丰富多彩、珍贵的文化遗产。 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中秋节饮食习俗和传说。我希望你会喜欢!
吃月饼
中秋赏月、吃月饼是中国各地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。俗话说:“八月十五满,中秋月饼又香又甜”。 月饼一词起源于南宋的《梦梁录》。那时,它只是一种休闲食品。 后来,人们逐渐将赏月与月饼结合起来,象征家人团圆,表达思念。 同时,月饼也是中秋节用来联络朋友的重要礼物。
您可能还喜欢:
喝桂花酒
中秋节人们常吃月饼赏桂花,并吃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,其中以糕点、糖果最为常见。 中秋之夜,仰望月中桂花,闻桂花香,喝一杯桂花蜜酒,庆贺天伦之乐,已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。节日。 现代人们多用红酒代替。
吃莲藕盒
中秋吃莲藕也寓意团圆,特别是吃“莲藕盒”。 江浙一带的人们多将莲藕切成片,每两片的下端相连,里面塞上肉、蛤蜊等制成的馅,将外面煎至金黄色。这也叫莲藕饼,与月饼类似。 现在市场上的莲藕主要有两个品种,即七孔莲藕和九孔莲藕。 七孔莲藕多产于江浙一带。该品种质地优良,肉质细嫩,酥脆香甜,洁白无瑕。 中医认为,莲藕煮熟后性凉,性温,有益于脾胃。具有养胃、滋阴、补血的功效。
吃蜗牛
关于中秋节吃田螺,清朝咸丰年间《顺德县志》有记载:“八月望日,人与芋头食田螺。 “民间认为中秋节吃田螺可以明目。 但为什么中秋节我们要特别热衷于吃它们呢?中秋节前后,田螺空了,肚子里已经没有小田螺了,而且肉质特别肥美,所以是吃田螺的最佳时节。 如今,在广州民间,很多家庭在中秋节都有炒田螺的习惯。
在广东吃芋头
广东潮汕各地,中秋节有拜月的习俗,主要是妇女和儿童。俗话说“男不拜月,女不拜灶”。 中秋节当地还有吃芋头的习俗。潮汕有句谚语:“江水入口,芋头被吃”。 八月是芋头收获的季节,农民习惯用芋头祭祀祖先。这虽然与农耕有关,但民间还广为流传一个传说:公元1279年,蒙古贵族灭南宋,建立元朝,残酷统治汉族人民。 马发保卫潮州对抗元朝。城池被攻破后,百姓惨遭屠杀。 后人为了不忘记胡人统治的苦难,就用与“胡须头”谐音、形似人头的芋头来祭奠祖先。这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,至今仍然存在。 一些地方还流行中秋烧塔的习俗。
吃桂花鸭
江南地区民间过中秋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。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,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。 桂花飘香时,“桂花鸭”上市。它肥而不腻,味道鲜美。 喝完后一定要吃少量的糖芋头,浇上肉桂糖浆。不用说,它很美味。 “广西浆”因屈原《楚辞·少司命》“志助北饮广西浆”而得名。 桂江又名糖桂花,中秋前后采摘,用糖、酸梅腌制而成。 江南女子善于将诗中吟诵的事物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 南京人与家人一起赏月称为“庆团圆”,坐在一起喝酒称为“满月”,外出赶集称为“走月”。
吃螃蟹
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必不可少的中秋菜肴。每人一份,配上姜和醋,分开吃,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。 不过,大闸蟹性凉,吃时应喝点米酒暖胃,吃完后喝一杯姜茶,有益健康。
吃芝麻饼
中秋节四川人除了吃月饼外,还做糕点、杀鸭子、吃芝麻糕、蜜糕等。 有的地方还会点亮橙色灯笼,挂在门口以示庆祝。 还有小孩给柚子上香,沿街跳舞,称为“舞动流星香球”。 嘉定县中秋节期间,人们祭祀土地公,表演戏剧、声乐、文物,称为“看晚会”。
吃南瓜
江南各地中秋节期间,富人吃月饼,穷人则有吃南瓜的习俗。 “八月半吃南瓜”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?相传很久以前,南山脚下住着一户贫苦人家。他们的父母年事已高,只有一个女儿,名叫黄花。 当时连年饥荒,黄华父母卧病在床。 8月15日,黄华在南山的杂草丛中发现了两个扁圆形的野瓜。 她摘下来煮给父母吃。 两位长老吃了之后,食欲大增,病情也好转了。 黄花姑娘把瓜子种在地里,第二年就生根发芽,长出了许多圆圆的瓜。因采自南山,故名南瓜。 从此,每逢8月15日,江南家家户户就流传着吃八月半老南瓜、烧糯米的习俗。
獍粑
八月中秋吃糯米糕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。这是为纪念楚国大将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。糍粑是一种信物,一种圣食。八月中秋,舂糯米糕。吃年糕赏月活动象征着家庭的团结、幸福、吉祥。 糯米糕的粘稠,象征着全家人的和睦团结;糯米糕的甜味象征着生活的甜蜜和幸福。即使是一早做糯米糕,起得越早,来年的收成就越大。大大小小的糯米糕圈象征着人们“有缘”、幸福、吉祥、团圆;当然,吃圆圆的糯米糕自然象征着全家和睦、团圆、平安。
汽巴是圆的聚集体,它始终与圆相伴。 蒸糯米的蒸笼,做糯米糕的竹篮,放糯米糕的簸箕,做馅的黄豆、花生、芝麻等,都在圆圈里。四川有些民间地方,在糯米糕中加入桂花,捣成桂花糕,蘸着桂花糕食用。与炒黄豆面、白糖一起吃。其味道清幽淡雅,甘甜爽口,别具风味。
石榴
中秋节正是石榴成熟的时候。 由于石榴红如玛瑙,白如水晶,口如玉浆晶粒,因而成为餐桌上的供品之一,象征着长寿、团圆、吉祥。 这东西没剥下来的时候,可玩性大于可见性。拿在手里感觉凉爽、圆润。剥掉之后,看得见的比吃的还要多。它看起来就像聚集在一起的小宝石。看上去不错。 也意味着团聚
麦箭
山东省庆云县农民在8月15日祭祀土谷神,称为“庆苗社”。 在诸城、临沂、即墨等地,除了祭月外,还要上坟祭祖。 冠县、莱阳、广饶、右城等地的房东也在中秋节期间设宴款待租客。 即墨中秋节期间,要吃一种叫做“麦箭”的节日食品。 麦箭是即墨中秋节吃的时令食品。 先用白面粉做成煎饼,然后加入肉或素馅料,再用稻草卷成筒状,蒸熟。吃的时候加上调料,味道非常鲜美。
吃西瓜
陕西省西乡县的中秋之夜,一名男子划船上悬崖,一名女子摆设酒席。 无论贫富,都必须吃西瓜。 每逢中秋节,都有鼓手沿门敲鼓索要赏赐。 洛川县中秋节,家长带领学生带礼物祭奠丈夫,午餐比校内晚餐还多。
毛豆
江浙地区的中秋节,除了芋头之外,还特意煮了一些蒸毛豆。 毛豆在当地又称毛豆荚,荚与“甲”、“吉”字谐音。 因此,吃毛豆就是希望吉祥如意,万事如意。
嫦娥奔月
远古时代,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,导致农作物枯萎,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有一位英雄,名叫后羿,拥有无穷的力量。他同情受苦受难的人们,拉动神弓,一口气射下了九个以上的太阳。并严格命令最后一个太阳准时升起和落下,以造福人民。
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。 后羿除了传授技艺和打猎之外,整天都和妻子在一起。 许多有志之士来到这里向师傅学艺,心怀不轨的蓬蒙也混了进来。
有一天,后羿到昆仑山探亲求道,向王母娘娘要了一包不死药。 据说,服下此药,可立即升天成仙。 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,暂时将不死药交给嫦娥收藏。
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盒里。 三天后,后羿带领弟子们去打猎。心怀不轨的蓬蒙假装生病不出门。 后羿带着众人离开后不久,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,逼迫嫦娥交出丹药。
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。遇到危险的时候,她转身打开宝箱,取出丹药,一口气吞了下去。 嫦娥吞下药,身体立即从地面飘起,冲出窗外,飞向天空。
嫦娥因为牵挂丈夫,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仙。
晚上,后羿回到家,宫女们哭着告诉她们白天发生的事情。
后羿又惊又怒,拔剑欲杀小人,但蓬蒙已逃走。后羿气得捶胸顿足,悲痛欲绝。他抬头望着夜空,呼唤嫦娥。这时,他发现今天的月亮特别的明亮、明亮。还有一个摇曳的身影,酷似嫦娥。
后羿思念妻子,就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,摆上香案,摆上嫦娥爱吃的甜食和鲜果,祭祀嫦娥。远处的月宫里。
人们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,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,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。
从此,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。
吴刚击败桂
据说月亮上有一棵桂树。 《淮南子》 俗话说“月上有桂树”。后来,这个传说变得更加具体。桂树旁又添了砍桂花的吴刚。
月桂树与吴刚的传说,记载得最具体的是唐代段成式卷一《天咫》。书上说,桂树高五百尺,下面有人常砍它,树就随之生长。 姓吴明刚,西河人。他有向仙人学习的历史,被贬到下令砍伐树木。 ”
意思是吴刚曾经跟随仙人修道,到达了天界。但他犯了一个错误,仙人把他送到月亮上,命令他砍掉仙树桂树。 月桂树高五百尺,可连砍。炎帝就是用这种无尽的劳作来惩罚吴刚的。
李白诗中有“欲断月桂,守冷人俸禄”的记载。
玉兔捣药
这个传说最早见于《汉乐府•董逃行》:“玉兔跪下,捣药蟾丸,献玉盘给陛下。服用此药将获得永生。 ”
相传月亮中有一只兔子,洁白如玉,故名“玉兔”。 这种白兔手持玉杵,跪下将药捣成蟾丸。服用这些药丸可以长生不老。玉兔可能是嫦娥在广寒宫最早的玩伴。
概要:前三个中秋故事充满神话传说。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,有这样一种说法:相传,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药,交给嫦娥保管。 蓬蒙听说了,就去偷。如果他偷不成,他就会伤害嫦娥。
无奈之下,嫦娥吞下不死药,飞上了天空。 嫦娥不忍离开羿,留在了广寒宫。
广寒宫寂寞难耐,便催促吴刚砍掉桂花树,让玉兔捣药,希望能将其制成升天药,让他回到人间团聚。尽快与易。
玄宗望月
相传唐玄宗沉天士与洪都道士中秋赏月。玄宗突然想去月宫参观。
不过,宫殿前守卫森严,不能进入。只能从外面俯瞰长安皇城。 这时,我忽然听到阵阵仙音,那声音是那么清亮,那么动听!
唐玄宗素来熟悉音乐,所以将其记在心里。 这正是“此歌只应天上有,人间又能听多少遍!”
后来,玄宗回忆了《月宫仙娥》的乐曲和唱腔,并亲自作曲编排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南希衣羽衣歌”。
貂蝉拜月
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手。她美丽芬芳,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。
相传貂蝉降世,三年内,当地的桃花、杏花盛开又凋零;貂蝉半夜拜月,嫦娥在月中感到羞愧,赶紧消失在云里;貂蝉身材姣好,细耳绿环,迎风而行,柳树排列得清静淡雅,貂蝉的美貌令人叹为观止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美,才让诡计多端的董卓与勇猛鲁莽的吕布反目成仇,让动荡的朝野有了一丝平静的感觉。
月下独酌
诗人李白写过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。 “三人相对”一句构思巧妙,表达了他孤独而大胆的心情。 《李诗直解》:“我对月独酌,放空思绪,自得其乐。 ”
当诗人登场时,背景是一间花房,道具是一瓶酒,人物就是他自己,动作是独自喝酒,加上“不许相亲”的字样,场景十分单调。
于是诗人突发奇想,拉了天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,化作了三个人。他们一起举杯畅饮,冷清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。
月饼起义
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。 当时,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,纷纷起义反抗元朝。 团结一切抵抗力量,准备起义。
但朝廷官兵搜查非常严格,消息传递十分困难。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,命部下将写有“8月15日起义”的字条藏在糕点里,然后派人分发给各地起义军,通知他们响应起义。 8月15日晚上。 。
起义当天,所有起义者一起响应。 不久,徐达攻克了元大都,起义成功。
消息传来,朱元璋高兴极了,连忙传下口令,让全体军民享受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,并用偷偷准备的“月饼”奖励大臣们。军队出征时用来传递信息,作为时令糕点。 。
中秋节最大的特色就是吃月饼。关于吃月饼的起源有两种说法。 一是唐高祖时期,李靖征讨突厥,于8月15日凯旋而归。消息传来,唐高祖正在吃月饼(月饼),于是与月饮酒,说道:“当用月饼请蟾蜍。” 由此,胡饼就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了。
第二个故事是唐玄宗年间,杨贵妃与玄宗皇帝品尝胡饼。两个附庸风雅的人都认为胡饼这个词不雅。杨贵妃抬头看见一轮明月,就把胡饼改成了月饼。从此,人们就想到了中秋节吃月饼。
到了宋代,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开始广泛流传。苏东坡有诗赞道:“小糕如嚼月,馅酥香甜”。明朝《梦梁录》还记载“八月十日五,人们互送月饼,象征团圆”。
可见古人不仅喜欢吃月饼,还很欣赏团圆的意义。 吃月饼可以说是当今中秋节的主流。这种千年文化能如此完整地延续至今,着实令人敬佩,让人感叹中华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。
中秋节的饮食习俗与传说